制与智东莞制造能否浴火重生?

时间:2019年03月28日  来源:admin  浏览数:

走进位于大岭山的汇利兴工业园,由汇兴智造生产的形形色色的工业机器人摆满了厂区,货车排队等待将一批批产品发往全球各地。自今年“倍增计划”实施以来,工厂一直处于“白天黑夜连轴转”的状态。

汇兴智造是“世界工厂”东莞制造业回暖向好的缩影。东莞最近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为外界津津乐道—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大幅增长78.6%,增速比全国高56.6个百分点,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达51%和39.3%。

面对利润不断被压缩,一端是企业主动通过提升研发能力、自主品牌和市场渠道等方式“自救”,另一端是订单东南飞,传统企业逐渐外迁……这是一场东莞制造转型的激情赛跑。如何抓紧产业的“风口”,激发智造的新活力,东莞制造或将迎来浴火重生的大考。

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

在传统人口红利减弱的情况下,以东莞为代表的“中国制造”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逐渐消失,产业工人的紧缺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,加速蚕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,这意味着东莞制造已经到了拐点。面对劳动力短缺、技术升级等,“机器换人”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已是箭在弦上。

2014-2016年,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,支持企业“机器换人”和设备升级改造。数据显示,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底,仅东莞市“机器换人”专项资金的项目就达2698个,总投资约386亿元,“机器换人”设备已经超过8万台。

三年多的攻坚,“机器换人”为东莞带来了“三提升”: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,技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86亿元,同比增长近50%;产业竞争力提升,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.1倍;产品质量明显改善,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7.4%提升到92.2%。

2015年1月,东莞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实施“东莞制造2025”战略的意见》,在全国率先提出“制造2025”战略,彼时,我国也正在抓紧制定《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》。

2016年,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,也是对“东莞制造2025”战略中加速开启“机器换人”和智能升级时代的进一步深化。

今年初,东莞出台了《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》,提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,政府重新配置社会资源,补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,向全国智能制造新高地进军。

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评价,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订单萎缩、利润降低,制造业的日子不好过。不过,东莞紧抓智能手机的发展“风口”,加快产业结构转变和产品升级,擦亮了“世界工厂”的牌子。

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蝶变

改革开放以来,起步于“三来一补”加工贸易的东莞经济,逐步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。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后,外向型经济一度遭遇重重压力。自2008年起,东莞就在全国首创了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崭新模式,探索出了拓内销、创品牌、强研发等转型路径。2010年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,继续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先行先试。

从2011年起,东莞又将“科技东莞”工程资金提高到每年20亿元,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创立品牌。去年6月,东莞出台了《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外经贸水平的实施方案》,此项政策历经30多次修改,给企业的补助资金近3亿元。

得益于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所带来红利的释放,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、树立品牌,实现了从过去的OEM(贴牌生产)到ODM(原始设计制造)再到OBM(自有品牌生产)的华丽转型。

在“突围”中实现“转身”的东莞,已然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典样本。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,在东莞曾开展过加工贸易的10572家外资企业中,5036家已从加工贸易全部转化为一般贸易。东莞在一般贸易高度化上排名全国第6。

目前全市5517家加工贸易企业中,36%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,32%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。东莞推动全市1482家加工贸易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内设研发机构,252家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。此外,东莞还积极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设立品牌和收购品牌,2008年以来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收购国外品牌465个,其中大部分是欧美国际知名品牌。

今年上半年,东莞一般贸易进出口(含保税物流部分)增长40.1%,占全市进出口46.9%,加工贸易进出口仅同比增长7.5%,但占全市进出口为49.9%。

此外,上半年东莞出口产品构成中,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.6%,并且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2%,比去年同期提高3.1个百分点。

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卖服务

一块泥巴“钻”进了机器,经过浆料调配、釉料配置、注浆成型、修坯、检坯、施釉、装窑等20多道工序后,一个雏形初现的马桶便从机器中“吐”出来。这是汇兴智造为客户定制的“智能马桶自动化生产线”中一个环节,而这套生产线上的方案设计、设备提供、信息化建设、售后服务均源自于汇兴智造。

汇兴智造董事长钟辉告诉记者,企业一开始只是单机硬件的研发生产,在大量接触制造型企业后,针对制造业的痛点,汇兴智造组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工业机器人等要素为企业定制整厂自动化解决方案,破解企业在生产中的困难。

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伴随着制造业的重大变革,服务型制造成转型升级的“利器”。在传统产业利润严重压缩、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,加快发展以设计、研发为龙头的生产型服务业,推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机构转型升级,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。

借助服务增强竞争力成为不少制造企业变强大的“密码”。东莞市商务局统计,目前,全市65%的工业企业利用现有部门为客户提供服务业务。

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,处于“微笑曲线”高端环节的服务型制造已逐渐出现在东莞制造业的各领域、各环节。东莞市副市长黄庆辉表示,服务型制造和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一样,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重要方向之一,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。


■对话

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:

高端制造业需要

现代服务业支撑

南方日报:东莞转型升级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
林江:东莞制造业面临的挑战,一方面是自身的问题,同时也与其他相关产业有关。在高端制造方面,东莞是缺失的,这跟东莞服务业短板有关。由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双轮驱动发展的,东莞要发展先进制造业,要引入高端制造业,没有一个强大而完善的现代服务业支撑,是难以为继的,更加无法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。

目前,东莞缺乏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,产业氛围也比较薄弱,短板较为明显,服务业和制造业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”持续了多年。按照目前的情况,只要现代服务业水平和规模上不去,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磨合。

南方日报:东莞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“拐点”,该如何突围?

林江:从地缘优势来说,东莞地处广州、深圳两座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超强的大市中间,只要东莞肯放下身段,扮演好两座城市的“中间人”“协调者”的角色。或许在两座大城市的牵引和辐射下,吸纳到更多的优势资源“落户”东莞。另外,东莞可以充分发挥好前海自贸片区和南沙自贸片区的优势,把两个自贸区的先进经验、制度、技术吸引并整合到东莞来。


■评论

倍增计划引领

实体经济做大做强

时间追溯到2008年,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,东莞GDP过去30年年均18%的高速增长遭遇首次下滑,2009年至2014年的6年中,有4年生产总值增速未能完成当年的目标任务;万士达、联胜、诺基亚等耳熟能详的企业相继关停搬迁转移。

订单“东南飞”、劳动成本上升、企业外迁、中等收入陷阱、增长放缓……这一切,打破了东莞制造的欢愉时光。

然而,东莞咬紧实体经济不放松,在创新驱动效应凸显、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埋头发力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“十二五”收官之年的2015年年末,东莞首次正式迈入“6000亿俱乐部”行列。2016年,东莞更是历史性地提出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目标。

此前,“东莞制造”一直被外界解读为“中国制造”位于“微笑曲线”低端的样本。近年来,东莞经济的稳中有进,靠的不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复归。在经济发展受到土地空间、环境资源等制约的情况下,东莞主动寻求转型,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适应“新常态”的核心任务,出台创新驱动“1+N”扶持政策,从产业政策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扶持。

扶持实体经济,东莞更是发挥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。今年,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“倍增计划”,从政策要素、产业要素、土地要素、资本要素、人才要素等多个维度,“以最大决心和最强力度支持企业倍增发展”。今年以来,东莞创新性地出台了解决土地紧张的政策;积极发挥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、兼并重组等资本手段,金融扶持实体经济路子就越走越宽;同时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,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占比。

这些都体现了东莞勇于冲破传统管理思维与模式的羁绊,开拓更多为企业注入活力的路径,以创新精神创新手段,全方位扶持实体经济做大经济总量。

从字面上理解,“倍增计划”旨在实现企业收入和资产等规模指标,以及利润和纳税等效益指标的翻番。在这些指标背后,通过做大企业,实现人才、技术等创新资源在东莞的快速汇集,从而打破对人口红利、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的依赖,更令各方期待。

正如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所说,东莞提出进入GDP“万亿俱乐部”是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、动力转换,以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。“倍增计划”符合东莞城市目前发展的定位,从要素驱动向创新渠道发展,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链条,将构建成创新人才、创新资源、创新平台集聚的现代产业新体系。